(通讯员:宋高怡)2023年5月12日上午,“韶风名家讲坛”在太阳城集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张伟然教授主讲“湖南文化研究的空间视角”,太阳城集团党委委员、副董事长刘建平教授主持。
张教授从问题的提出、全国视野中的湖南文化、省域文化的空间分异、湖南文化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和对湖南文化研究的展望五个部分展开讲演。
在问题的提出方面,张教授首先区分了文化史、文化地理、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这四个关键概念,重点解释了文化地理主要研究的五个主题,即文化区、文化景观、文化传播、文化生态和文化综合作用。其中,他又将文化区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感觉文化区三个方面。通过具体的例证,他为我们讲解了如何着眼于指标分布的形式文化区、着眼于文化功能的功能文化区和着眼于文化感知的感觉文化区各自具体内涵问题。
而在谈到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发展研究历程时,张教授对其进行了梳理和反思。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一种“不谈人文只管地理”的“苏式地理学”。自80年代后,历史文化地理才开始发展。他特别提及1988年湖南师范大学林增平先生发表的《近代湖湘文化初探》一文及其对他关注和研究湖湘文化的影响。在充分肯定了前辈研究成果的同时,他进一步反思过去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即空间上局限于洞庭湖和湘水流域,研究群体囿于少数精英人物,并由此而提出我们应该突破“湖湘文化”研究的传统范式,做研究整个湖南空间的“眼光向下”的文化研究。
在全国视野中的湖南文化中,张教授简单梳理了湖南文化在国史上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湖南文化在全国视野中有哪些特点和影响。他指出,湖南文化在东汉时期逐步开化,至西晋蒸蒸日上,南朝倒退,隋唐沦为边夷。“江西填湖广”,使得湖南文化在元明时期得到二次开发,清中叶以后湖南文化呈现井喷态势。他认为,湖南文化在全国视野中具有创新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他着重谈到将湖南文化与邻省江西文化进行比较的可行性和意义。他认为,两个省份均属于江南丘陵,南朝以前湖南开发快于江西,而隋唐以后江西开发快于湖南,宋元时期湖南对上江西更是望尘莫及,其中唐宋八大家就有三家都出自江西,究其原因乃交通形势。若单单以交通线路史的研究思路看来,那么拥有四条线路的湖南绝对胜过只有一条线路的江西,但张教授认为应该从交通线路的使用度作为衡量的指标,实际上湖南的四条铁路比不上江西的一条。直到后来京广线修成,湖南省的开发形势才再次反转。在这个过程中,张教授也谈到自己目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魏晋隋唐交通与文学图考》中使用到一个有趣的代用指标,即整理统计魏晋隋唐时期作家们的路线图,通过研究作家们的流动,来证明线路的有效性,进而巧妙地解决了想要研究运输量,但没有直接数据的问题,颇有启发。
接下来他重点讲述了省域文化的空间分异问题。张教授首先对比了地理学和历史学两个学科在做区域研究上的不同工作及其步骤,并进一步回顾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地从地理学研究思维转移到以历史学思维去做研究的历程。在研究成果方面,张教授采用形象可视化的图表,展示了湘资区和沅澧区在方言、民歌类型、典型信仰、婚俗和岁时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尤其是重点分析了他是如何从当地的歌谱籍中,发现湘资区特有的南岳朝香的信仰问题。另外,他也从方言、山歌、信仰、岁时习俗四方面,对比分析了常澧、辰沅永靖、长衡岳、郴桂永和宝庆五个亚区的文化异同。
在这一基础上,张教授集中分析了湖南文化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张教授主要是从自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基础和政区三个方面,重点分析导致湘资、沅澧两地分异的主要因素。从自然地理上看,湘水、资水地处江南丘陵,而沅水、澧水位于云贵高原,中间则隔了雪峰山山脉,四水实际上被分成两片。从人文地理上看,两地的土著民族有明显不同,湘资主要居住的是越人和苗瑶系,而沅澧是巴渝和土家人。从政区方面来看,湘资之地在秦代属苍梧郡,汉代分属长沙、桂阳、零陵二郡,南朝于此置湘州,唐后期于此置湖南观察使,宋代于此置荆湖南路。而沅澧在秦代属洞庭郡,汉代属武陵郡,南朝分属荆、郢两州,唐后期分属荆南节度使、黔州观察使,宋代属荆湖北路。他据此认为,湘资和沅澧这两个地区在文化历史上就是分割的,湖南作为一个省份,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种功能文化区,而非是感知文化区。
最后,他对湖南文化研究作了展望。张教授提出,我们要突破“湖湘文化”研究的范式,注意挖掘史料和建立专门的研究平台。他表示,湖南文化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洞庭湖和湘江流域,而应该包括整个省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也呼吁湖南的青年才俊能够积极参与到湖南文化研究中来,用“眼光向下”的方式去发现和解读湖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社会价值。他期待湖南文化研究能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和贡献力。
张教授的讲演引发了在场听众的激情,不少同学提出了颇具反思甚至“尖锐”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不再继续深入研究湘资和沅澧两个地区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当史料缺失时,应该如何合理推测?如何处理湘资和沅澧这两个地区的融合和重叠之处等等。张教授认真而巧妙地回答了大家的各种问题,并寄语说治史的关键是要下笨功夫、坐冷板凳,引得大家共鸣。刘建平教授借此总结出张教授本次讲座的精华,正是集中体现为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以史为据,形象生动。他极为赞同张教授的寄语,回忆他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如何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努力认真读书的,实际上就是强烈求知欲和肯下笨功夫。